审计理论与研究

您现在的位置: 网站首页 > 审计理论与研究 > 正文

关于大数据助推审计全覆盖的几点思考

文章来源:审计署网站 作者:杨爱梅(江苏省南京市审计局) 发布时间:2015年05月26日 点击数:

随着全覆 盖审计的纵深推进,海量数据获取、存储与处理方法与技术的飞速发展,已经来临的大数据时代对审计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、影响到审计的每个领域。挑战在于, 如今很多被审计单位提供的数据量,不仅包含最基层的微观数据,而且包含反映整体的宏观数据,组成越来越庞大复杂的海量数据,审计工作如果不顺势而为、与时 俱进地开展大数据分析,将寸步难行;机遇在于,这些海量数据可以极大地扩展我们的审计视野和监督深度,使审计全覆盖在广度和深度上取得突破性跨越性的提升 成为可能。因此,如何利用大数据及其有效的分析手段助推审计全覆盖,是摆在我们审计人面前值得思考并努力去实践运用的课题。

一、创新大数据审计思路。 在大数据环境的审计工作要牢固树立起三种思想:一是数据先行思想。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与广泛应用,被审计单位的经营、管理和核算模式正在由传统的会计 核算、经营管理系统的构成要素转向高效、复杂的信息系统。审计人员所面临的原始资料,不再只是手工凭证、账簿和报表,而是具有高度概括性、模糊性、关联性 的海量电子数据。这就需要审计人员牢固树立以数据为核心,数据分析先行、数据分行与现场核查相结合相融合的思想方法,才能在新形势下有效推动实现审计监督 全覆盖。二是紧跟信息流向思想。在大数据背景下,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手段,关注资金的走向、物资的走向、业务的走向,从中发现疑点,深挖严查。三是多维度 数据关联分析思想。强化政府财政预算数据和预算执行单位数据的关联分析、财政数据与宏观经济数据的关联分析、财务数据与部门业务数据的关联分析、不同领域 和专业间的横向关联分析、财政金融企业社保等相互间的关联分析。只有通过多方数据的关联分析、整合各种信息资源,才能真正实现审计模式的创新;只有通过数 据的关联分析, 才能实现数据的立体化、多维度挖掘,提升数据分析的质量、实现数据的有效利用。

二、开拓大数据审计视野。 目前的政府审计,主要是对政府各部门及其他公共机构财务报告的真实性、公允性,运用公共资源的经济性、效益性、效果性,以及提供公共服务的质量进行审计; 对公共性、财政性资金的收支结果及其直接支配者的监督。随着全覆盖审计要求“全面审计,突出重点”向纵深推进,以及建构审计“免疫系统”已成客观需要。因 此,对于海量数据不仅需要审计的“平面扫瞄”,更要“立体透视”,不仅对所有的财政财务收支情况执行进行检查,还要对形成其行为的各个环节、或所涉及的过 程进行检查,对制定、执行的相关公共政策的运行机制进行评估,对制定、执行公共政策的主要负责人的履职绩效进行监督等。通过多维度数据分析,从体制、机 制、制度性的层面揭示问题,预警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风险,推动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,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服务可持续发展。

三、改进大数据审计模式。 利用大数据审计信息平台系统,开展多维度数据分析,通过大数据提升审计效益效率。一是完善数字化审计制度机制。从数据的报送、归集、分类、分析、应用、保 密、存储与读取等全链条各方面进行建章立制,既确保大数据的开发利用有序有效,也保证大数据运用的健康安全,确保大数据环境下的数字化审计顺利推进。二是 组建专业数据攻关组。在大数据环境下,审计组织管理方式要注重整合审计力量,在全局、甚至审计系统范围内抽调业务骨干成立审前调研组、数据攻关组、审计核 查组,探索“集中分析、发现疑点、分散核查、系统研究”的审计模式,提高审计的质量和效率。三是充分挖掘利用大数据。从关联数据中发现所蕴含的规律和特 点,挖掘出审计线索,使审计资源效能最大化;通过对海量数据进行多维度、多层次分析,尝试建立各类数据分析模型和方法体系,为全覆盖、常态化的延续审计打 下坚实基础;通过建立被审计单位违规行为库,为构建审计数据分析模型和审计方法体系提供审计实务的支撑。四是推动大数据分析的更广泛应用。一方面,鼓励、 督促审计人员直接利用平台数据分析功能开展分析,改变以往直接使用数据库工具分析数据的惯性思维,逐步建立起规范的数据权限控制、数据安全管理、审计行为 控制等“大数据”环境下的审计工作机制和行为习惯;另一方面,培养审计人员平台应用的兴趣和信心,将审计人员平台应用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类,评估其紧急程 度,按轻重缓急及时解决,避免对审计时间产生不良影响,使审计人员产生不满情绪和畏难情绪。(杨爱梅)

更多
[打印文章] [添加收藏]

审计理论与研究